
關于萎凋各有認識,我總結為萎凋是初制茶風格的關鍵。萎凋,是在一定溫度濕度氧氣條件下把茶鮮均勻攤開置放,讓茶鮮在脫離母體后能夠自然順暢進行呼吸,讓茶鮮植物性生命延續(xù)過程中,適度促進鮮葉酶活性,
內含物質發(fā)生適度物理、化學變化,散發(fā)部分水分,使茶鮮含水量減少,莖葉萎蔫軟勻柔易制,除苦降澀,降解收斂性物質,改善適口性,吐臭青味青草氣,讓氣味醇和,花香彰顯,果香漸成,充分展現(xiàn)茶品種香的過程。
剛采摘下來的鮮葉水分含量高達75%~80%,雖然脫離了母體,但生命力依然旺盛,有氧呼吸還持續(xù)不斷地為其提供能量,所產生的熱量也會越積越多。
在使有氧呼吸變?yōu)闊o氧呼吸產生更多熱量的同時,如不能快速散發(fā)掉熱量,就會讓茶鮮轉入無氧高溫高濕高活性的激烈發(fā)酵。所以,采回的茶鮮應該立即攤開放置,而且要攤薄攤勻避免成堆避免過厚。

超重度萎凋是在茶鮮植物性生命特征徹底消失后,在茶鮮水分適度的情況下:細胞壁,細胞膜破裂,細胞液溢出,茶汁在茶體內溢出,進而轉入有氧發(fā)酵,即氧化分解的過程。
這看似不變的外表之下,在激烈地發(fā)生著反應。茶汁漸漸氧化,茶鮮背面顏色變黃變紅逐漸變黑,而茶毫面失水變白發(fā)亮。只有充分地進行氧化反應,才能徹底的消除青斑而黑白分明,才會甜韻花香,才是天地太和。這也是云南傳統(tǒng)白茶與其他白茶萎凋上的不同之處,也就造就了它與眾不同的風格。

它相對于其他萎凋,從萎凋變化速度上來講可以歸為“超速度萎凋”。它速度快,鮮葉軟化快,外觀效果明顯,但由于受諸多不可控因素影響,實操中很難把握,效果也不是特別理想,在現(xiàn)今科學技術條件下應用越來越少,但萎凋與干燥直接結合的茶葉制作方式仍然長期存在。
太陽萎凋與太陽干燥合二為一的方式,更是要注意鮮葉厚度,避免其轉換為高溫高濕高活性強光直熱下的無氧發(fā)酵。這種以太陽為主,把萎凋與干燥二合一的生產方式,直接利用唾手可得的資源生產茶葉。
用發(fā)展的觀點來看歷史上應該廣泛存在,只是這樣生產出的茶應該歸“白茶”還是“曬青”還有待進一步探討。

來源:普洱雜志
如涉及侵權請聯(lián)系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