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韩欧美视频在线_五月天精品视频在线观看_日韩AⅤ精品国内在线_欧美日韩午夜大片在线观看

  • <dfn id="axl3o"></dfn>
    <menu id="axl3o"></menu>
      • <address id="axl3o"><nav id="axl3o"><strike id="axl3o"></strike></nav></address>
        
        <pre id="axl3o"></pre>
        1. 茶山故事,名山茶我只收一斤
          茶友網首頁 個人中心
          下載APP 下載APP
          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
          一頭大象-普洱茶

          茶山故事,名山茶我只收一斤

            歷史是一面鏡子,總是照見我們的丑陋。

            ——《吳疆說普洱》

            前幾天,廣東一個朋友放倉,2007年的“中茶餅”零售100塊,批發(fā)價是多少我沒問,隨便算算資金利息,倉租成本,不用問也知道是虧了,而且是大虧。

            賣不掉,還增值?

            這是市場的誤導,

            市場一個概念的大轉換,之前的概念下的產品都會被拋棄!

            2007年是普洱茶在內地市場的第一次銷售高峰,從前一年的中秋節(jié)開始,普洱茶突然暢銷,連續(xù)數月,每天都有人搶購,好像所有人進入了一種癲狂狀態(tài)。昆明當時還是個不大的城市,幾乎是全民參與,有點余錢的人都投入到了茶葉,所有的參與人也都發(fā)了財。

            最最意外的還是茶客躺著喝茶就把錢賺了。普通人不用學管理,不用去創(chuàng)業(yè),不用做運營,不用招員工,每天喝茶賺大錢。

            這種奇特的發(fā)財方式迅速被放大,到了春茶季,毛茶的價格順風而漲,是天天漲,時時漲,源頭漲,銷區(qū)也漲,茶餅漲價推動了毛茶的價格大幅攀升,短短一周,毛茶12元的收購價就暴漲到70元。

            當時的昆明是所有茶葉漲價的策源地,昆明報價才會導致全國市場波動,聰明的前瞻者則更進一步,深入到茶區(qū)。

            5月份的時候,一個朋友的茶廠終于在勐海注冊了下來,茶季已過,毛茶被抬到了70元,當時的生產主力是“臺地茶”,搶購的也還是“臺地茶”,古樹茶還屬于不受待見的角色,只有極少數茶商收購。

            甚至五年之后,大多數產業(yè)人聽到有人做古樹茶,都會嗤之以鼻,“做純料的小茶商?!?/p>

            4月底的時候,春茶結束(臺地茶的春茶周期),成品茶的價格已經開始崩潰,昆明、芳村的茶葉市場已經人心惶惶,毛茶的價格也開始下滑,朋友高位搶購的原料還沒有壓餅、潮水,價格就開始大跌,50元價格的時候舍不得脫手。第二年,掉到了8塊錢,到了第三年,徹底到了地板價,5塊錢一公斤干毛茶。

            幾個月的時間,哪里來的又回到哪里去,原形畢露。  

            另一個朋友的命運差不多,當時5塊錢的干毛茶的價格還差點受騙,好不容易賣了一車茶,沒收到錢,晚上接到電話說是收茶的人收了幾車茶,準備賣了就跑路,那幾年勐海跑路是常事,大家司空見慣,輪不到自己就最好。

            小周接到電話就騎摩托趕到客戶勻堆的茶廠門口守著,凌晨三點,一張拉滿毛茶的貨車來了,小周搶上駕駛臺,茶老板一看就慌了神,忙說,你別出聲,我把錢湊給你。滿市場找人,五毛一塊的,湊了幾萬塊,把賬了給小周。

            多年以后,小周講述給我的時候,還滿是心酸。

            這是不遠的之前發(fā)生事情,一場狂熱,一場夢,幾家歡樂幾家愁。

            這一切,好像和今天極其相似,又好像極其不相似。

            今年在茶山,遇到幾個茶商,都在收薄荷塘、天門山、茶王樹、多依樹這樣的高端茶,只是每個品種都是收一斤,甚至聽一個茶農講,有一個大品牌也來收,也只是收一斤。

            這讓人特別好奇,這么一點茶,無論是誰,回去又怎么賣呢?回答都是一樣,一分不掙,山上多少價,山下多少價,平價給客戶。

            究其原因,是山頭價格太透明了,鮮葉多少價,加工費多少,毛茶出品率多少,現在茶商茶客都算的清清楚楚。

            其實不僅僅是這些超高價格山頭茶透明,現在基本上所有茶山的價格都是透明,透明的茶山帶來的結果就是,一個行業(yè)都在無利潤運行。

            這說明:我們迎來了無利潤時代。

            5月過后,下了幾場雨,茶商都走光了,茶葉才發(fā)出來。茶發(fā)得晚,沒有商家也就沒有交易,大部分茶葉堆在家里,春尾茶都降價了一半,仍然賣不動。

            我問熟悉的茶農,前一段不是都搶茶嗎,怎么現在又都不要了呢。

            “他們都要春茶,雨前的,雨后茶便宜也不要?!?/p>

            這讓我感覺到特別詫異。

            無論是雨前還是雨后,大樹茶總會超過小樹茶吧。

            幾個大廠的料頭我都熟悉,某寨子的小伙子18年是某大品牌的料頭,總共做了不到2噸的的小樹茶。

            小樹茶和大樹茶相比,味短而韻淺,這樣的區(qū)別是非常明顯的,尤其是勻堆后的大貨相比。勻堆茶和單獨的幾棵樹的茶葉口感是有差異的,所以,一般對樣收茶都是勻堆之后的茶葉,絕對沒有選幾顆小樹單獨做出來作為樣品。

            現在茶區(qū)很多茶樹種植采用古人單株種植的方式,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好的小樹茶,口感滋味極其類似大樹茶。

            實話說,收到這樣的茶已然不錯,首先是零農殘零污染,其次由于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特別好。至于口感,很多小樹茶和大樹茶的區(qū)別,沒有對比,不會審評的手段,絕大部分收茶客都喝不出來,又何談消費者呢?

            比起小樹茶,雨后的大樹茶無疑是要好很多,黏稠度飽滿度耐泡度都無法與其相比。

            為什么小樹茶有人收,大樹茶反而無人收購呢?

            今年的春茶發(fā)得少,大貨出不來,價格也就沒有辦法報,導致后面的價格也是亂的,現在的茶有人按頭春報,有人按春尾報,只不過,結果一樣,茶農仍然待價而沽。

            然而,在一個人人看空,現金為王的指導下,你不消費,我不消費,表面看錢是多的,卻是沒有流動性,這樣的僵持又能抗多久。

            沒有利潤,就無人愿意采購,恐怕才是導致今年茶山的茶葉積壓的主因。

            大樹茶積壓,這是行業(yè)十多年來從未遇到過的景象了。

            然而,概念的轉換正在發(fā)生,誰知道,概念又將轉型去哪里。。。

            來源:吳疆說普洱